從地下到生活
石油勘探的故事
生活里到處都有石油的影子——開車要加油,塑料瓶、洗衣液的原料也離不開石油。可你知道嗎?我們用的每一滴石油,都要先經(jīng)歷“千辛萬苦”的勘探和開采,才能從地下來到身邊。今天就用大白話,帶大家看看石油勘探開采的全過程,漲漲知識!
想采石油,第一步得先找到它。石油藏在地下幾千米深的地方,看不見摸不著,勘探員靠啥找到這“地下寶藏”呢?主要靠這3步:
勘探員會先去野外“逛一逛”,觀察地面的巖石、地形,甚至分析土壤里的化學(xué)成分——比如有些地方的巖石是古代海洋沉積形成的,就有可能藏著油。這一步就像“尋寶前先看地圖”,排除那些肯定沒油的地方。
地震勘探:在地面放一些“探測器”,然后用炸藥(或震動車)輕輕“震”一下地面,地震波會穿過地下巖層,遇到不同巖層會反射回來,探測器接收信號后,電腦就能畫出地下巖層的“3D地圖”。
重力、磁力勘探:不同巖層的重量、磁性不一樣,用專門的儀器測地面的重力、磁力變化,也能輔助判斷地下有沒有可能藏油。
如果前面兩步判斷某塊地有油,就會鉆一口“探井”——像給地球“扎一針”,鉆到幾千米深的地下,取出巖層樣本(叫“巖芯”),再分析樣本里有沒有石油的痕跡,同時測地下的壓力、油氣含量。
找到油藏后,就該想辦法把油采出來了??墒驮诘叵虏皇恰把b在瓶子里”,而是藏在巖石的縫隙里,開采也分“簡單”和“復(fù)雜”兩種情況:
如果地下油藏的壓力特別大,像給氣球打氣一樣,只要鉆個井通到油藏,壓力會把石油“推”到地面,甚至能噴到幾十米高(這就是油田里常見的“噴油井”)。
抽油機采油:就是咱們常說的“磕頭機”——井口裝一個像“磕頭”一樣上下運動的機器,通過抽油桿帶動地下的“抽油泵”,把石油一點點抽到地面。
注水、注氣采油:如果油藏里的油快采不動了(比如采了十幾年,地下壓力下降),會往油藏里注水或注氣,增加地下壓力,把巖石縫隙里剩下的石油“擠”到井口,提高采油量。
剛采出來的石油叫“原油”,里面混著水、泥沙、天然氣,不能直接用。所以井口附近會建“聯(lián)合站”,先把原油里的水、泥沙分離出來(叫“脫水、脫鹽”),再把伴生的天然氣收集起來(天然氣可以用來發(fā)電、做飯)。
可能有人會問:現(xiàn)在都提倡新能源,為啥還這么重視石油勘探開采?其實石油不只是“燃料”,更是我們生活的“基礎(chǔ)原料”:
汽車、火車、飛機、輪船的燃料,幾乎都來自石油。沒有石油,長途交通會大受影響。
你用的塑料瓶、塑料袋、牙刷、洗衣液、化妝品、甚至衣服,原料都是石油。可以說,打開衣柜、衛(wèi)生間,一半以上的東西都和石油有關(guān)。
很多工廠的機器靠柴油發(fā)電,鋼鐵、化工、紡織等行業(yè)的生產(chǎn)過程,也需要石油或石油產(chǎn)品做原料。石油還能制成瀝青(鋪馬路用)、潤滑油(機器保養(yǎng)用),少了石油,工業(yè)生產(chǎn)會“卡脖子”。
模板說明
排版:135編輯器素材:135編輯器
文字:135AI寫作僅作占位,請自行替換
圖片:來源135攝影圖
(ID:55654)、(ID:5567)
使用請?zhí)鎿Q